從認知與現代智力理論談自我優勢

Ming-Han, Chuang
5 min readOct 13, 2020

--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1.智力二因論 (two-factor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此理論於1904年由英國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提出,按其要義,人類智力的內涵包含兩種因素,分別是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G-factor),以及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S-factor)。一般因素指的是在一般性活動上的心理功能;而特殊因素則是指在特殊性活動上的心理功能展現。

Charles Spearman, 1863~1945

2. 智力群因論 (group-factor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此理論於1938年由美國心裡測量學家 Louis L. Thurstone 提出,他認為人類的智力由七種基本能力組合而成,分別是語文理解(V)、語詞流暢(W)、數字運算(N)、空間關係(S)、聯想記憶(M)、知覺速度(P)與一般推理(R),根據這七種基本能力去編制的智力測驗又稱為基本心能測驗(Primary Mental Ability Test, PMAT)。

Louis Leon Thurstone, 1887–1955

3.智力三元論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此理論於1985與1988由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J. Sternberg 提出初步主張與增修補充,他提出人類的智力是由三個不同維度形成,分別是組合性智力、經驗性智力及肆應性智力。以教育觀點而論,Sternberg 拓寬了傳統對智力僅為學習知識的認知能力的見解;再者他提出環境適應與經驗改造更是人類智力的表現。

Robert Jeffrey Sternberg, 1949~

4.智力多元論

此理論於1983及1993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Howard Earl Gardner 先後於著作中提出相關觀點。他認為人的智力是在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漸發展而成;而當發展成熟時至,人類的智力應可涵蓋八種內涵:語文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人際智力、自省智力、自然智力。此理論的提出不僅更加拓寬人們對於智力的定義與見解,也提醒教育現場反思長久以來以智育為重的教學導向。

Howard Earl Gardner, 1943~

Research of Congnitive Styles

美國心理學家 Witkin 曾針對飛機駕駛員進行實驗,希望了解他們對空間方位的知覺判斷能力。實驗結果發現,有的人受外在刺激改變的影響少,對空間方位判斷正確;有的人則反之。針對前者,在認知類型上被稱為場獨立型(field independent style),亦即其不受場地刺激變動的影響;而後者則稱為場依賴型(field dependent style),此類型容易受到外在刺激變動的影響。但要強調的是,認知類型與智力並沒有關係!

而Witkin在相同研究中還發現,屬於場倚賴型的學生,較容易接受與人有關的社會性訊息,對社會科學有較大的興趣,在職業選擇上較喜歡從事與人相關的活動如教師、商業、社會服務等。相反地,場獨立型的學生較少接受與人有關的社會性訊息影響,喜歡獨立思考,適合學習自然科學,在職業興趣的選擇會偏重人際關係較單純而可獨自作業的工作如機械修護、實驗、化驗等工作。屬於場獨立型學生個性偏向理性,喜歡獨行其事;而屬場倚賴型的學生個性偏於感性,較有社會參與感。(張春興,2007)

Reflection

我認為在談認知或智力的概念時,我傾向認定為光譜的概念,並非全有全無,而是偏向的狀態!就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來看,我自認在空間、自知兩方面比較擅長。

像是我通常只要有一次的經驗,就能對某地方的地理位置有大略的印象,也能在心中建立虛擬地圖去判斷兩地點的相對位置與方位。而自我省思有關自己細膩敏感的個性,能夠常常與自我對話,進而去形塑自我概念,對於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說後設認知有不錯的掌握!

在認知類型方面,我偏向場依賴型,在讀書或作業的時候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因此常常需要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工作;但我之所以用「偏向」二字是因為我也有能夠在干擾環境下非常專心的工作經驗,那應該是種心流,但依定義來看就會是屬於場獨立型的認知模式了!所以呼應前面所提,在概念上這不應該是個絕對而是相對,如同光譜的各點都可以是每個人的歸類。

--

--